渡江胜利纪念馆: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2016年07月01日17:30 来源:新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南京城北,秦淮河与长江交汇的三汊河口,雕塑发出的一团红光照映江面。这处红色地标,就是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渡江胜利纪念馆承载的渡江精神历久弥新,激励后来人向着胜利不断前进。
一串串数字宣告“历史的胜利”
在渡江胜利纪念馆,“49”和“423”是两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数字:主广场上气势冲天的“千帆竞渡”群雕,以49根柱杆的排列组合构成风帆与桅杆,柱体最高49.423米;通向展馆的木质栈桥名为“胜利之桥”,从桥头行至展馆大门,正好也是49.423米。
“这串数字非同寻常,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宣告了一场历史性的胜利——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南京解放。”渡江胜利纪念馆副馆长黄晨研究员说。
时间拉回到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等统一指挥的百万大军,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突破国民党设置的长江防线。4月23日南京宣告解放。
两万平方米的渡江胜利纪念馆,从选址到形制,从陈列到碑文,处处焕发“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胜利豪情。主馆区使用仿木结构的外立面,并做成“木船”形状,寓意“驶向胜利之船”。馆前广场上,矗立着当年直接指挥渡江战役的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前委”的群雕像。广场中央,停泊着当年渡江第一船“京电号”小火轮。纪念馆所在地挹江门,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是从这里浩荡入城。
在纪念馆入口处上方,镌刻着邓小平同志1987年4月题写的“渡江胜利纪念馆”馆名。当时,馆方送请题写的名称是“渡江战役纪念馆”,邓小平大笔一挥,把“战役”改成“胜利”二字。赋予南京“英雄之城”“胜利之都”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张张照片昭示“人民的胜利”
4月23日,渡江战役胜利67周年纪念日之际,一场《胜利之光——纪念渡江战役胜利与南京解放邹健东摄影文献展》在渡江胜利纪念馆展出。当年新华社战地摄影记者邹健东拍摄的100多张老照片,再现渡江战役胜利与南京解放的历史瞬间。
一张渡江前战士们做最后准备的照片令人过目难忘。当时20军59师2营的突击连在江堤下紧张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战士们系好鞋带,检查枪支弹药,把冲锋枪、雪亮的刺刀再一次用油布轻轻地擦拭一遍。“洋油桶”做的浮水器紧挂胸前,战士们互相检查合不合要求。邹健东回忆说,他是在黄昏暗淡的余光里以慢速度拍摄下这一场面。“我觉得它很平凡又很珍贵。战士们背着这种土制的救生器去征服扬子江,征服旧世界,这本身就是历史奇迹。”
“渡江战役既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纪念馆讲解员说,在馆藏500余幅历史照片、400余幅珍贵文物资料中,有展示举行渡江宣誓大会的场景,有反映千百只渡船冒着枪林弹雨直奔南岸的影像,也有江北人民为子弟兵运粮草救伤员使用的木制三轮手推车,护厂工人为迎接解放而英勇斗争使用过的大锤、扁担、铁钩等武器物品……这些文物和史料充分说明,人民军队和老百姓组成的渡江大军是无坚不摧、势不可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