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嘎乡牦牛运输队成员为游客提供运输服务。 记者 格桑吉美 摄
巴嘎乡全景。记者 温凯 摄
巴嘎乡岗萨村村民(左一)为游客服务。 记者 格桑吉美 摄
在巴嘎乡便民服务中心,热情的工作人员正在为群众办理业务。 记者 温凯 摄
或许是上苍格外的眷顾,让这里成为人间的乐土。
千百年来,无数转神山圣湖的香客和游人,在普兰县巴嘎乡留下了渴望的目光和憧憬的脚步,猎猎作响的经幡和着沉沉低吟的诵经声,荡漾在如海的湖面上,回响在崎岖的山路间,交织成一曲华美而神圣的乐章。
2015年盛夏。自治区成立50周年,《西藏日报》采访组一行,一路仰视着旗云环绕的神山冈仁波齐,眺望着幽蓝似玉的玛旁雍错,来到了巴嘎乡,聆听这片土地50年来的发展变迁,见证当地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记录他们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从小村庄到国际旅游城镇
沿着国道219线朝着狮泉河镇方向一路向西,进入普兰县境内后,在神山冈仁波齐正前方,有一座屋舍密布、炊烟袅绕的大镇子,这里便是巴嘎乡政府所在地岗萨 村,规模之大,在地广人稀的阿里颇为少见。因为转山入口处那座数十米高的大经幡,这里又被称为“塔尔钦”(大经幡的意思)。
巴嘎乡有2个行政村,岗萨村在神山脚下,雄巴村在圣湖边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这个乡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目的地,从餐厅到宾馆一应俱全,繁荣程度远非其他牧区普通乡镇能比拟。
但在50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今年69岁的索南加措生于巴嘎长于巴嘎,在他的记忆里,自治区刚成立时,巴嘎乡只有不到1000人,与大多数牧区一样,大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那时候岗萨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家家户户住在小帐篷里,唯一的房子是区公所的土坯房,吃的主要是糌粑和牛羊肉,面粉和大米只有过节时才能分到一点。”老人 一边说着,一边眯着双眼,沉浸在往昔的回忆中,“转山转湖的人是有一些,但都是自己走自己的,跟我们老百姓也没什么关系。”
得益于时代的发展和旅游的兴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前来巴嘎的香客和游人逐年增多,当地开始渐渐兴旺起来,有做生意的,开旅馆的,房子也越盖越多。 2014年,全乡拥有商店、旅馆、餐厅、“牧家乐”达387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领下,岗萨村成立了牦牛运输队,雄巴村办起了温泉洗浴中心和招待所, 还有的群众选择自主创业,过上了吃“旅游饭”的富足生活。
2013年,普兰县与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由后者开发经营神山圣湖旅游资源,启动了神山圣湖旅游景区的正规化、专业化建设。两年来,先后在巴嘎 乡建设了喜马拉雅冈仁波齐大酒店,投资100万元建设神山垃圾填埋场,投资335万元建设塔尔钦游客救援中心,启动219国道沿线“黑帐篷”营地计划,使 巴嘎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接待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今年,巴嘎乡被自治区列为20个特色小城镇示范点建设项目,计划建设3年,第一年投资3亿元。目前,由自治区建筑勘察设计院制作的《阿里塔尔钦国际旅游小 镇规划及风貌设计》已经完成,届时,巴嘎乡将被改造成为拥有7大片区、独具普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