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從依賴進口到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體系

機器人行業如何實現營收翻番(經濟新方位)

本報記者 王 政 李心萍

2025年11月28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在2025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布了機器人產業“十四五”發展成績單。

  產業規模方面,2020年機器人行業營收1061億元,2024年增至2378.9億元,實現翻番﹔今年前三季度,行業營收同比增長29.5%。

  出口方面,2020年行業出口額為3.9億美元,2024年增至11.5億美元﹔今年前三季度,出口額達12.4億美元,超去年全年,同比增長56%。

  市場佔有率方面,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國內市場佔有率從2020年的31.4%增至2024年的58.5%。

  “‘十四五’時期,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體系。”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徐念沙說。

  本領更強

  重載、焊接、噴涂等高性能工業機器人成功應用

  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埃斯頓重載機器人抓取1200千克的砝碼,反復搬運,全程保持穩定。

  “末端負載是機器人的關鍵功能技術指標之一。隨著工業機器人融入制造流程,市場對高剛度、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重載機器人需求日益增加。”南京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

  我國重載機器人曾長期依賴進口,國產設備佔有率一度不足3%。“十四五”時期,中國企業實現群體突圍,埃斯頓2024年推出的700公斤級工業機器人獲上百台訂單,今年更是推出1000公斤級產品。

  焊接,現代工業的“縫紉線”。“我們的焊接機器人能實現高速度、高負載、高穩定性點焊作業,焊接單個焊點最快僅需2.2秒。”沈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再來看噴漆,傳統產線整車噴漆需3至5天,而使用埃夫特機器人的產線僅需80多秒就能完成。

  “今年推出的新技術,讓機器人內部集成智能工藝系統,自動完成配色、換色、噴涂、清洗等流程。”埃夫特智能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王勁鬆說。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59.5萬台,超去年全年。

  配套更優

  行業骨干企業整機產品自主化配套率超80%

  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離不開產業鏈的厚積薄發。

  從高精密減速器、高性能伺服系統到智能控制器,關鍵零部件配套能力穩步增強。

  諧波減速器,機器人的“關節”,主要分為柔輪、波發生器、剛輪。其中,柔輪壁厚僅0.2毫米,其表面漸開線齒形的加工精度需達到微米級。國外企業產品價格高、交貨周期長。如今,國產諧波減速器國內市場份額超40%。

  “經過20多年研發,我們在額定轉矩、重復定位精度等關鍵參數上已基本接近國際領先企業水平。”綠的諧波副總經理李謙說。

  伺服電機則是機器人的“肌肉”,是機器人關節精准運動的關鍵因素。深圳市匯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國內伺服系統市場的佔有率已超過國外品牌。

  在位於湖南岳陽的匯川生產基地,轉子生產線實現全流程自動化,定子生產線自動化率也達70%。“智能產線既保証了產品的高精度、高可靠性,也讓定制化服務成為可能。”匯川技術有關負責人說。

  與此同時,國內供應商在機器人的生產制造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機器人分會執行副理事長宋曉剛介紹,我國機器人配套產業體系日益完善,技術水平和產業化能力大幅提升,行業骨干企業機器人整機產品自主化配套率超80%。

  應用更廣

  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躍居全球第三

  截至2024年底,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突破200萬台,居全球首位。

  2024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量達30.2萬台,較2020年增長68.7%,佔全球總銷量54%。

  應用范圍上,截至2024年,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累計覆蓋國民經濟71個行業大類、241個行業中類,覆蓋國民經濟行業中類的51%,較2020年增加19個大類、98個中類。

  其中,制造業機器人密度由2020年全球第八,躍居2024年全球第三。

  機器人加速走進工廠。我國已建成3.5萬多家基礎級、230多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及1260家5G工廠。

  展望未來,智能化與細分化是兩大重點發展方向。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加快向垂直行業滲透,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宋曉剛表示,機器人正從過去執行重復、程式化任務的“功能裝備”,向具備感知、決策、自主執行能力的“智能伙伴”加速轉變。

  近日,埃夫特推出一款語音交互碼垛機器人,無需編程,通過語音指令即可操作。

  “普通機器人隻有‘手’的功能,這款產品同時具備‘眼’和‘耳’。”埃夫特相關負責人介紹,“眼”結合視覺技術,通過攝像頭清晰定位物品位置﹔“耳”結合語音識別和大數據模型,自動錄入指令、生成代碼。

  細分化也是機器人產業發力的方向。針對部分企業過度集中少數賽道導致競爭激烈的問題,宋曉剛表示:“將引導企業拓展、拓深制造業、服務業各個應用領域,差異化發展,發現更多商機。”

  

  本期統籌:韓文榕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8日 03 版)

(責編:任佳暉、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