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窯洞裡的“工業奇跡”

寧江英 蒲 元

2025年11月13日08:25    來源:中國軍網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窯洞,作為中國北方黃土高原特有的建筑,在抗日戰爭時期承載了極為特殊的工業使命。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陝西寶雞孔孔相連的窯洞中傳出民族企業生產救亡的轟鳴——這便是申新紗廠在抗戰烽火中鍛造的“工業奇跡”。

盧溝橋事變后,為避免東部地區的工廠被日軍破壞或掠奪,中國沿海地區工業企業開始內遷。1938年,隨著日軍兵鋒直逼武漢,申新第四紡織廠也不得不面臨搬遷。當時在武漢的中共代表團領導通過國際友人路易·艾黎,促成武漢64家企業西遷,其中申新第四紡織廠等15家企業遷至寶雞。

經過1年籌備,寶雞申新紗廠於1939年8月正式復工。由於棉紗和棉布是制作被服、彈袋等軍用品的基礎材料,因此,申新紗廠的復工對於保障抗戰軍需意義重大。

就在申新紗廠上下以“多增加一分生產,就是多增加一分國力”為號召努力生產時,來自天空的威脅也日益增大。為最大限度防范日軍轟炸,申新紗廠因地制宜,在寶雞長樂塬北側挖掘窯洞,將約70%的紡織設備搬入其中,開辟“第二車間”。

1941年2月,在克服重重困難后,全長約1.75公裡、總面積約4800平方米的窯洞工廠竣工。24孔窯洞形成了縱橫交錯的地下網絡,其中長度在60米以上的有7孔,最長的達109米。4月19日,窯洞工廠正式運行。

抗戰期間,日寇對寶雞地區進行多次轟炸,申新紗廠更是重點攻擊目標。由於紗廠主體已遷入窯洞,加之平時經常組織防空演習,工程隊、滅火隊、搶險隊等預先准備、各司其職,紗廠上下無一傷亡,重要設備也都完好,周圍群眾還能進入窯洞躲避轟炸。

申新紗廠工人始終堅守崗位,堅持生產,源源不斷地為抗戰前線供應物資。在戰火中,申新紗廠進一步發展壯大,利用404火車頭、3000千瓦發電機發電,開辦電廠、面粉廠、油脂飼料廠,並建成學校、醫院,為工人及當地群眾提供便利。1943年,著名文學家林語堂參觀申新紗廠,並在后來出版的《枕戈待旦》一書中提到,申新紗廠的窯洞車間是他所見到的“中國抗戰中最偉大的奇跡”。

在保証軍需生產的同時,申新紗廠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抗日宣傳文化活動:指導工人排練演出抗日救亡主題文藝作品,如女工合唱的《流亡三部曲》《鬆花江上》《黃河大合唱》等歌曲、廠辦中學師生排演的《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戰街頭劇,用藝術形式傳遞抗戰精神﹔創辦“惠工半月刊”牆報,及時介紹抗戰局勢﹔發動抗戰捐款,如每年盧溝橋事變紀念日,全廠將節省下來的膳食費用捐給前線部隊,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這些活動充分發揮了凝心聚力、鼓舞干勁的作用,增強了工人的抗戰信心和凝聚力。

至1945年抗戰勝利時,申新紗廠共計生產棉紗6.2萬噸、棉布43.2萬匹及數量不小的醫用紗布、藥棉,為抗戰前后方供應了大量軍需和民用物資。在我黨指導和幫助下,紗廠還通過中國工業合作協會西北區辦事處向陝甘寧邊區轉運了相當數量的棉紗、棉布等物資,有力支援了敵后抗日戰場,為抗戰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八十余載風雨歷程,抗戰精神永遠傳承。寶雞長樂塬窯洞工廠作為中國人民在抗戰時期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歷史見証,彰顯了中國民族工業在困境中頑強崛起的不屈力量。如今,它已成為一處珍貴的抗戰工業遺產,向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娓娓訴說著那段烽火連天、永志不忘的崢嶸往事。

(責編:劉圓圓、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