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談銀行業深化改革的發展趨勢

劉 元

2014年03月13日08: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我國銀行業歷經30年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碩成果,在防控風險能力不斷加強的同時助推國民經濟發展,在金融創新之中服務廣大消費者,平穩度過全球性國際金融危機。但是,隨著金融及社會的不斷發展,銀行業體制機制上的矛盾和問題逐漸顯露,這些問題也成為銀行業新一輪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

銀行發展中的問題

近年來,銀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受多重因素的影響,逐漸產生了變異化趨勢,主要體現為部分程度的貴族化、模式化、逐利化和中心化發展傾向,影響了其本質功能的發揮。

(一)貴族化

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廣大消費者日益增加的金融服務需求是銀行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銀行生存之基、立足之本。但從銀行發展的現實情況看,卻部分程度地顯現出“去實體、去平民、去小微”的發展態勢,與普通消費者的距離在拉長,出現了貴族化的服務傾向,在貸款走向、產品設計、營銷導向、售后服務等方面,過度向大集團、大企業、大客戶、高端群體傾斜和配置,而中小企業和普通消費者的金融服務需求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有效需求難以實現。

(二)模式化

目前,我國多層次的銀行體系基本建立,形成了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等多元化的格局。但金融機構個體在微觀層面上還沒有完全跟上行業結構調整、格局變換和框架變遷的步伐,重點表現為經營模式趨同。多數銀行在發展過程中,並沒有充分遵循發揮比較優勢、創造競爭優勢這樣一個經營規律,更多的是同質化競爭,以存貸為中心、向規模要效益、靠利差求生存。同質化發展模式一方面造成了行業范圍內的過度競爭,行業整體利益受損﹔另一方面,難以有效滿足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的有效金融需求。

(三)逐利化

銀行在社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及重要性決定了其經營目標不能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其中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負責任的社會形象就是銀行經營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銀行而言,獲取正當利潤與履行社會責任二者之間並不是矛盾的,而是統一的,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

但在經營過程中,也有部分商業銀行以扭曲的業績考核機制為中心,存在著過度重視短期利益的現象,忽視整個行業的生態體系建設,不是通過產品、服務和價值的創新與提升來獲取利潤,而是利用信息的不對稱、利用消費者的弱勢,甚至通過強買強賣、不恰當收費等方式來獲取盈利,社會責任感缺失,致使銀行聲譽受損。

(四)中心化

從我國當前的銀行發展看,雖然多層次的銀行體系基本建立,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進城的多,下鄉的少,存在著服務范圍的不均衡性,地域邊界模糊,城鄉二元結構表現明顯。主要表現為,各類商業銀行不惜代價和成本地向中心城市聚集,特別是一些中小銀行或基於特定服務領域成立的商業銀行,其主要競爭優勢、服務定位及客戶群體本應在當地特定范圍內,如縣域地區、農村地區等,但在不恰當的發展戰略導向下,這些銀行在發展過程中積極向中心城市傾斜資源。

銀行變異化發展導致的問題

(一)脫離國民經濟賴以支撐的實體經濟

銀行的變異化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的效果。尤其是近兩年來,這種矛盾更加凸顯,一方面是貨幣供應量不斷擴大,銀行的資產規模不斷擴張,儲蓄不斷增長,但另一方面,卻是實體經濟領域大面積的錢荒頻頻出現,地下錢庄、民間借貸等非正規融資渠道大量發展,這些情況都充分表明了正常的金融服務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到位。從國際經驗也可以看到,如果銀行脫離了實體經濟的軌道,其創新和發展不但不會使實體經濟受益,反而其創新和發展速度越快,給實體經濟帶來的潛在不良影響越大。因此,銀行的變異化發展需要調整和修復,以期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二)脫離作為經濟增長基礎的中小企業